![]() 资料图
小编说 “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这两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表态,似乎也在预示着今年将出台的一份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重要程度。 而从“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到“提高教师地位待遇”、“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陈宝生部长已透露了一系列许令人期待的教师政策。 教师队伍建设,将有哪些政策? 1 教师队伍建设意见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今年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政策内容: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缩小城乡师资差距、振兴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 一系列支持政策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教师是中国教育基础的基础、制高点的制高点、根本的根本。 政策内容:将党中央国务院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布局、体制机制、资助体系上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实施好,切实提高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效益。 3 健全教职工补充、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在工作之余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 政策内容:加强编制管理,健全教职工补充长效机制,保证充足的人员配备。 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实现稳步增长,确保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 4 深度考核制度,完善资格制度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引导教师潜心教书、静心研究。 政策内容:深入推进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努力扭转中小学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师的倾向。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制定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聘用制度。 延伸阅读: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趋势 小编说 作为教育大省,山东早已抢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他各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趋势,也许会从中找到答案哦~ 合理配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背景解读 每3-5年重新核定一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不能完全做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随在校学生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一些山区、湖区、滩区、海岛等小学和教学点,因生源较少、班额较小,按照生师比核定教职工编制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管理需要。 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建立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每3年核定一次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教育行政部门在总量内分配到各学校,每年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 按学生人数调整教师编制 学校年级学生数达到标准班额数的,仍按照原定的生师比核定编制; 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数的,小学按照年级(教学班)配备2.4名、初中按照年级(教学班)配备3.7名教职工的标准核定编制。 科学优化中小学教师配置 背景解读 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配置存在城乡不够均衡、校校间宽紧不一、学科间余缺不均。 推行“县管校聘” 2016年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起县管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学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的新机制。 明确校长任职年限 对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交流轮岗。探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任期制度,明确在一所学校最长任职年限,期满后交流轮岗。 优化教师交流管理工作机制 自2016年起,县域内教师交流,不再申报用编进人计划。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教师结构状况、教学实际需要等,研究提出教师交流方案,征得同级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实施。 实施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 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区设立1个特级教师岗位,实行任期制,聘期内享受特级教师补贴待遇。 合理调配学校富余人员 现有教职工超出编制员额的,管理、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超过规定比例的,应予以调配分流。 建立义务教育学区制 结合义务教育学区制度的建立,完善农村学校管理机制。 明确1名初中校长担任学区主任,2-3名中小学相关人员兼任教育指导员,负责学区(联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工作。对现占用教师编制的乡镇教育管理人员,于2016年底前完成调整分流。 完善中小学教师初、中、高级岗位管理制度 背景解读 中小学教师岗位评聘存在矛盾,非专任教师挤占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 健全中小学岗位管理机制 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对县域内中小学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分别核定岗位设置总量,实行总量控制。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岗位设置总量内,按照学校教职工编制、人员结构、教育教学需要等情况具体分配到各学校。 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根据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适当调整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 在现有标准基础上,中学高级和中级岗位比例设置上限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小学高级和中级岗位比例设置上限分别提高7个百分点。 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的结构比例,仍遵循全省总体控制目标。 严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 对因历史原因造成的超过专业技术岗位数额聘用的人员,通过自然减员、交流轮岗、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调整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内,不得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数评聘人员。 严禁学校专职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占用专业技术岗位申报评审教师职务。 课时量影响职称评聘、绩效工资 背景解读 当前中小学课时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多教课、少教课一个样的现象。 同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教师课时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不再单独发放,课时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导向作用缺失。 科学制定课时量标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中小学制定和细化不同教师岗位课时量标准,不同学科每周最低课时量,小学一般不低于12-18节、初中不低于10-16节、高中不低于10-14节。 强化课时量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 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将完成课时量作为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和竞聘专业技术岗位的必要条件。 管理岗位兼职人员课时量低于标准三分之二的,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聘任教师专业技术岗位。 每个教师专业技术岗位都要明确课时量标准,并将其纳入岗位目标任务,写入聘用合同,加强考核。 对达不到约定课时量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档次,在续签聘用合同时要进行转岗或低聘。 提高课时量在绩效工资分配的比重 中小学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在考核基础上,自主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和办法,进一步提高课时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切实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解决短缺学科教师问题 背景解读 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短缺,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短缺,开课数量、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由于生源发生变化,有些学校部分学科存在教师富余现象。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科学制定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用2年时间切实解决学科教师短缺问题。 县级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中小学有空编需补充短缺学科教师的,要做到有编即补。 拓宽短缺学科教师解决渠道 中小学新增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一般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主要用于补充教师。加强农村学校学科富余教师进行转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强化学区内教师资源统筹配置,学区内教师可统一安排使用,实行短缺学科教师走教,实现学区优质师资共享。
|